中川保雄. 放射線被曝の歴史-アメリカ原爆開発から福島原発事故まで. 東京:明石書店、2011年.

中川保雄,《幅射受曝的歷史:從美國的原子彈開發到福島核電站事故》明石書店,2011.

 

 

 

作者利用龐大的數據,重新檢視一直以來由贊同核能立場出發書寫的幅射受曝歷史,揭示這種歷史書寫背後隱藏經濟利益至上,利用所謂「科學方法」衡量幅射造成的傷害,以及計算人命的經濟價值。

 

幅射防護國際標準的相關理論,已從「可承受的劑量」轉移到「可接受的劑量」,即從認為存在一個「安全的劑量」變成一個並無排除可對人類基因造成影響的「可接受劑量」。因為核電意外事故及幅射洩漏,民意對核能越來越持批判態度。於是,「風險-效益」模型開始被引入,基於核能的社會及經濟效益,幅射受曝風險變成可被接納;同時,基於「成本-效益」模型,若果減低幅射受曝的成本高於效益(經濟利益),或幅射風險低於其他可接受的風險,對人的幅射風險就可被接受。這套有關可承受風險的理論,訴諸人命的金錢價值,強加風險於弱勢社群。它是由贊同核能的機構,例如國際幅射保護公署(International Commission on Radiological Protection, ICRP),以及由美國領導的聯合國原子能幅射影響科學委員會(United Nations Scientific Committee on the Effects of Atomic Radiation)所攜手建立。在美國的主導下,原子彈受害委員會(Atomic Bomb Casualty Commission)針對廣島及長崎所造調查而得出的數據,由於抽樣的偏頗而在統計學上並不全面。但這些數據卻被引用作為可承受風險理論的科學基礎。

 

從歷史温故知新,每當贊同核能的立場被質疑的時候,核能支持者便會動員國際科學權威,直至ICRP發佈一些建議-此過程不斷重覆。針對國際幅射保護標準,並未能防止幅射受曝的個案增加-尤其是對弱勢社群及有身體障礙的人士而言。作者認為我們不能依靠強大的國際科學組織,而要獨立自主地,朝著降低幅射保護標準而努力。

 

在福島核電事故發生後,作者加著新的一章,解釋基於ICRP建議而制訂福島的幅射措施的限制及不適當之處。此外,他亦比較福島跟切爾諾比爾在自主運動方面的發展。

 

原書 “A History of Radiation Exposure”於1991年出版,新版於2011年發行。早期版本提供證據,以證明我們今日所見的幅射保護標準乃由核能支持者所任意訂立。雖然已經出版超過廿年,從現今角度來看,本書審視科學的任意性及文化偶然性仍是必要的。這方面的研究卻未見進展,雖然過去亦有其他核電事故,但福島仍被視為「史無前例」。換言之,本書被遺忘,而所提供的研究亦沒有被充分引用。對思考現時國際系統、幅射防護措施、以及未來針對核能的行動者而言,本書是不能忽略的。

 

現今的幅射防護標準,披著的科學外衣,以說服活在核電下的人們:幅射是無可避免的,所以他們必須忍受。此標準是一項行政措施,從政治及經濟上支持及推廣核電(原文)。

 

 

Original Japanese annotation by Mutsumi Inuma (井沼 睦), Kobe University.
Chinese translation by Man-kei Tam
(譚萬基)
An English translation by Ruselle Meade is also available.

 

Editors’ Note: This is a Chinese translation of a Teach 3.11 annotation. We invite volunteers to translate and/or contribute content in Korean, Japanese, and Chinese languages. Thank you.

编辑的话: 本文为本站已发表的英文摘要之中文翻译,我们诚挚地邀请有志者协助我们翻译或撰写韩文,日文,或中文的摘要。谢谢。

 

文章:《幅射受曝的歷史:從美國的原子彈開發到福島核電站事故》(2011)

Leave a Reply

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.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*